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標本館(國際標本館代碼PE)的歷史可追溯到1928年成立的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和1929年成立的北平研究院植物學研究所 。1975年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下稱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中国))14名從事植物分類工作的科技人員給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 、華國鋒 、谷牧等寫信 ,請求批准興建國家植物標本館大樓 ,得到多位領導人的大力支持和親筆批示 。1983年底 ,標本館大樓在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內落成 ,於次年正式投入使用 ,建築面積約1.1萬平方米 。
經過幾代分類學家的科學考察和研究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標本館積累豐富的館藏標本和科考資料 ,保藏條件 、工作環境 、管理水平上都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截止2021年12月 ,館藏植物標本約295萬份 ,其中臘葉標本280萬 、種子標本8萬號 、化石標本7萬號 ,包括模式標本2.1萬餘份,涵蓋1萬多個分類群 ,是亞洲最大的植物標本館 ,也是研究亞洲植物的最重要的植物館之一 。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標本館標本館具有重要的國際影響力 ,在對外交流 、標本國際交換等方面已與41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家標本館建立了業務聯繫 ,收集了來自世界上141個國家和地區的國外標本約30萬份 ,為多個國家培養了分類學人才 。
2019年6月 ,經科技部和財政部批准 ,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牽頭 ,聯合全國17家單位和原「國家標本資源共享平台」(即 NSII)的植物 、教學 、保護區和極地子平台等4個子平台共同組建了國家植物標本資源庫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標本館作為主體館負責資源庫的管理 、組織和協調 。截至2021年 ,國家植物標本資源庫收藏植物臘葉標本約1100萬號 ,建有中國植物圖像庫 、中國植物DNA庫 、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等 。圖像庫收藏植物圖片864萬幅 ,涉及約499科5,555屬4.2萬餘種;DNA庫保存植物DNA材料25.2萬餘份 ,涉及424科6,504屬48,253種 ,覆蓋85%的中國維管植物;數字標本館收集數碼化標本資源1,091萬份 ,覆蓋本領域同類資源50%以上 ,收集文獻10萬份 、視頻和3D影像資料2,884份 ,建成與標本有關的專題240個 ,在線共享數據庫近百個 ,規模和水平均居世界前列 。
國家植物標本資源庫主要功能 :
(1) 提供實體標本的查閱 、標本數據和圖片的在線瀏覽和檢索等;
(2) 提供植物物種信息批量處理服務 ,開展科技部項目標本數據匯交;
(3) 開展植物多樣性調查 、評估工作 ,提供植物物種鑑定等服務;
(4) 進行國內外分類學人才培養和科普教育 。
附件下載 :
位於北京西部香山腳下的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是我國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中国)與進化生物學領域的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